返回 娱乐吃瓜

顶流偶像为什么难做“细糠”?

2025-06-23
     


顶流偶像语境中,“细糠”或许不是一个被高频提及的词,却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需要时间的打磨、对审美的坚持,也需要艺人本身对自我表达的清醒认知。

但对偶像而言,迈向“细糠”的道路,往往是最遥远的。

时间回拨至2014年,归国四子的陆续回归,开启了中国娱乐工业流量化运作的元年。那是一个关于“完美偶像”的虚构年代,国际资源、重金加持,品牌联名,审美模式趋同却包装精致,将偶像牢牢锁进了一个工业模板。

但流量的逻辑,从一开始就与艺术的耐心背道而驰。在制作方与资本眼中,顶流、偶像,不过是更高维度的“快消品”,是以粉丝经济为受众的投喂机制。这种背景下,“发歌”不等于“做音乐”,就像是一次社交媒体热度操作,也可以是品牌续约的配套交差。

《坏蛋调频》主理人王硕就指出,目前大部分偶像的音乐作品都是对K-Pop、美国公告牌前十的浅层模仿。

但制作细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它不以取悦为前提,不迎合最大公约数的审美期待,而是逆势、向内而生。这要求创作者剥去工业滤镜,正视内心的质地,去做那些不一定讨喜,甚至可能“反流量”的作品,既需要一种清醒的表达意识,也需要愿意沉下心来对抗流量逻辑的勇气。

最新文章

谁能想到一场婚礼,竟让汪小菲又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

娱乐

 

阅读16502

TVB资深戏骨周骢因肺炎去世,享年92岁

明星

 

阅读12853

世界第一、头号种子萨巴伦卡对阵24号种子梅尔滕斯

新闻

 

阅读18811

《朱雀堂》尺度惊人,剧情有看头

电视剧

 

阅读19036

《以法之名》收视率更是一路飙升,偏偏这时候有人出来拖后腿

影视

 

阅读13195

冀ICP备20013543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