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繁花》的横空出世,不仅重塑了年代剧的审美标杆,更成为演员职业进阶的 “助推器”。辛芷蕾与唐嫣两位女演员的逆袭之路,堪称剧集赋能的典型范本。
辛芷蕾凭借李李一角积累的表演声望,在 2025 年迎来职业生涯巅峰 —— 她凭借蔡尚君执导的《日掛中天》,一举摘得第 82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少数斩获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的中国演员。业内普遍认为,《繁花》中李李的复杂层次与神秘感,为她积累了驾驭深沉角色的口碑基础,让国际导演看到其 “可盐可甜、可柔可刚” 的表演跨度。

唐嫣的蜕变更具颠覆性。曾因偶像剧标签陷入戏路瓶颈的她,在《繁花》中用三年时间与汪小姐深度绑定,从外滩 27 号的 “碰哭精” 到自立门户的 “汪明珠”,完整呈现角色的成长弧光。这份投入最终转化为金熊猫奖最佳女主角的荣誉,颁奖词特别提及 “她让汪小姐的韧劲与明媚成为年代记忆的鲜活注脚”。正如她所言:“过去的三年,我全都是汪小姐,身、心、灵结合一体”,这种沉浸式表演恰是爆款剧成就演员的核心逻辑。
就在演员们收割荣誉之际,《繁花》剧组于 2025 年 9 月初突陷负面风暴,导演王家卫与编剧秦雯被推上舆论风口。争议源于微信公众号 “古二新语” 的指控,自称前期资料收集成员的程某某(笔名古二)发布多条录音,声称在无合约、无稿费的情况下参与剧本创作三年,却未获署名。
这一争议迅速戳中行业痛点。尽管剧组发布严正声明,否认程某某担任编剧,强调秦雯的核心创作地位,但 “创作成果归属”“劳务权益保障” 等讨论仍在发酵。有网友翻出此前吴越、范志毅等演员对剧组 “漫长拍摄”“现场改戏” 的回忆 —— 王家卫习惯在现场即兴构思剧情,董勇饰演的范总戏份便是在拍摄中不断扩充,这种 “即兴创作模式” 是否模糊了编剧与现场创作的边界,成为争议焦点。秦雯作为公开署名的编剧,其过往作品曾因角色设定引发讨论,更让此次署名争议增添了复杂性。

《繁花》的荣耀与争议,恰似一面映照影视行业生态的镜子。从正面看,它证明了 “慢工出细活” 的创作价值 —— 王家卫用十年筹备、三年拍摄,大到黄河路街景复刻,小到钢笔摆放位置都亲自把关,这种极致追求成就了作品的长尾热度。演员与角色的互相成就,更印证了优质剧本对表演事业的托举力量。
但负面争议暴露的问题同样值得警惕。影视创作中,资料收集、现场即兴创作与核心编剧工作的权责划分缺乏明确标准,容易引发权益纠纷。此次争议中,无论程某某的诉求是否合理,都凸显了行业对 “创作贡献界定”“劳务合同规范” 的迫切需求。对于观众而言,《繁花》的艺术价值不会因争议消失,但创作者的职业伦理与权益保障,同样是作品 “口碑保鲜” 的重要基石。
从演员加冕影后、视后的高光,到剧组陷入署名争议的低谷,《繁花》的起伏轨迹提醒行业:爆款的诞生既需要艺术匠心的坚守,更需要创作伦理的护航。唯有平衡创作自由与权益规范,才能让作品的荣耀真正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