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男子胡冠骏,在一家超市外纵火,点燃一辆摩托车。
火势蔓延,酿成5死12伤的悲剧。
犯罪者对罪行供认不讳,言行看似毫无悔意,引发众怒。
不过,两部的内容重点差异不小。
第一部聚焦犯罪过后,对众多社会议题进行自检与重建。
第二部的内容,算得上是对第一部的补充。
它尝试回答了前作悬置的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无差别杀人犯?
要回答这个问题难度极大,绝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
第二部评分下跌的原因,也由此而来。
比如,人物关系庞杂,时间线跨度大。
纵火案背后涉及6个家庭、几十个角色、前后20多年的纠葛。
内容细碎且每两集变换一次时间节点,带来混乱感,提升了理解难度。
十集的体量,很多人看到第四集才大概搞清楚人物关系。
更何况,剧集探讨的问题也远比第一部更具争议:
「如果一个精神病人杀了人,我们到底该怎么判他?」
这个问题,不仅司法界争论多年,现实中也几乎没有共识。
因为它触碰的是最根本的情感矛盾——理性与情感的冲突。
当一个人因为精神疾病杀人,是否意味着他就可以不受惩罚?
那受害者家庭的痛苦,又该由谁来偿还?
正是这种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其几乎是以一种自我挑战的姿态,投入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争论之中。
也因如此,看完最后一集后,鱼叔反而确信这部剧没有烂尾。
我们仍能从貌似繁冗的故事里,看到依然锋利的「问题之刃」。
最核心的那把刀,正对准一个极其沉重的问题:
一个精神病患者,是如何成为杀人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