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警匪片市场期待突破的当下,70 岁任达华携《缉盗》登场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影片的剧情却未能交出满意答卷。有观众评价其剧情 “非常地板正,毫无新意”,这种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影片围绕保险调查员赵吉(麦亨利饰)为调查父亲死亡真相,化身 “开锁天才” 加入盗贼团的主线展开,整个故事框架深陷类型片的套路陷阱,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设计,让这部本可凭质感突围的影片显得后劲不足。
从核心设定来看,“为父寻仇潜入反派阵营” 的叙事模式在警匪片中早已屡见不鲜。赵吉作为保险调查员的身份本可挖掘更多职业特性,比如利用保险理赔数据追踪线索、通过精算思维分析犯罪模式等,但影片却将重点放在 “开锁天才” 的技能标签上。开锁戏份虽然展现了一定的技术细节,比如用特制工具破解复杂锁芯的特写镜头,但这种 “技能炫技” 更像是为了制造视觉奇观而强行加入,与主线剧情的关联度薄弱,未能与 “保险调查” 的职业身份形成有机结合,反而让角色沦为承载套路设定的工具人。

剧情推进过程中,诸多情节走向都在观众的预期之内,缺乏意外转折。赵吉加入盗贼团后,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逐渐获得信任,再到与反派核心成员产生情感纠葛,每一步都遵循着 “卧底片” 的经典模板。父亲死亡真相的线索铺陈也显得刻意,无论是保险柜里的神秘文件,还是老管家的欲言又止,都未能跳出 “隐藏阴谋” 的常规套路。当最终揭开父亲因发现盗贼团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勾结而被灭口的真相时,观众早已通过前期的伏笔猜到结局,悬疑感荡然无存,所谓的 “反转” 更像是流程化的剧情节点。
角色塑造的扁平化进一步加剧了剧情的 “无新意” 感。主角赵吉除了 “寻父仇” 和 “会开锁” 两个标签外,缺乏深层次的性格刻画。他在盗贼团中的内心挣扎、对正义与复仇的矛盾思考都流于表面,表演上也多以冷峻表情和利落动作来掩盖角色弧光的不足。反派角色更是陷入脸谱化困境,盗贼团首领的狠戾、副手的贪婪都如教科书般刻板,缺乏复杂人性的挖掘。任达华饰演的老刑警本是影片的亮点,但在主线剧情中更像是功能性角色,主要负责推动案件进展,与赵吉的对手戏也未能碰撞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火花。

影片试图在警匪对决中加入 “保险行业黑幕” 的元素,这本是不错的创新方向,但却未能深入挖掘。保险调查员与盗贼团的对抗背后,本可牵扯出保险理赔中的利益输送、行业监管漏洞等现实议题,让故事更具深度和现实意义。然而影片对此只是浅尝辄止,将重点放在简单的正邪对抗上,浪费了这一具有潜力的设定。最终的高潮戏也落入俗套,仓库枪战、汽车追逐等场面虽然拍摄精良,但缺乏情感张力支撑,更像是为了完成 “动作片必备环节” 而进行的流水线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