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综艺话题中,《歌手 2025》的热度居高不下,却并非源于音乐本身的精彩呈现,而是陷入了重重争议,再次将节目推向信任危机的风口浪尖。
陈楚生作为本季节目中的焦点人物,参赛期间商业价值迅速攀升,一举新增了八个代言。令人瞩目的是,其中六个合作方与湖南广电生态紧密相连。这一现象难免不让人揣测,背后是否存在某种特殊关联,使得节目资源与商业利益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这无疑为节目增添了一抹被质疑 “暗箱操作” 的色彩。

回归到舞台表现,争议同样不绝于耳。在半决赛中,陈楚生的演唱出现了明显降调情况,然而即便如此,他依旧以第二名的成绩顺利晋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力唱将米希亚,其唱功堪称碾压众人,却仅仅因为选择演唱英文歌,便惨遭淘汰。这一赛果令众多观众和乐评人难以接受,纷纷质疑节目评判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乐评人更是凭借专业素养,揪出了总决赛中的关键证据:陈楚生在总决赛的三首歌全部存在降调处理,音域被局限在 G2 – A4 的区间内,并且部分段落后期修音痕迹十分明显。这样的发现,无疑让公众对节目中歌手真实唱功的展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也进一步加剧了大众对节目公平性的不信任感。

事实上,这已然不是《歌手》第一次陷入信任危机的泥沼。回顾往昔,2024 年那英仅凭借一次夺冠便荣膺歌王称号,这一结果就曾引发广泛争议;《歌手・当打之年》中华晨宇淘汰米西亚、周深等一众实力唱将最终登顶,同样让不少观众对节目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存疑。而此次《歌手 2025》的诸多争议,无论是赛果的出人意料,还是歌手演唱中的疑似 “操作”,都让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度呈断崖式下跌。如今,豆瓣评分暴跌至 3.8,便是观众用手中的 “评分权” 表达对节目不满的直观体现。
从观众反馈来看,当下音乐竞技类节目在观众心中的信任根基正摇摇欲坠。当节目赛制的公平性、歌手成绩的真实性以及节目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等问题不断被曝光和质疑时,观众对这类节目的期待也逐渐化为失望。若《歌手》节目组依旧对这些争议选择沉默或敷衍应对,不仅节目自身的品牌形象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未来音乐竞技类综艺的发展之路也将愈发艰难。如何重拾观众信任,回归音乐竞技的纯粹性,已然成为摆在《歌手》以及整个音乐综艺行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