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乐坛的浪潮中,歌手的境遇往往因核心竞争力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张碧晨作为《中国好声音》冠军,唱功实力有目共睹,细腻的声线与扎实的技巧曾让她成为影视 OST 的常客。但如今她面临的困境并非唱功不行,而是 “没存货” 的致命短板 —— 不会写歌的她只能被动等待别人 “喂歌”,在影视 OST 市场不景气的当下,缺乏新歌支撑的她逐渐失去热度,粉丝流失成为必然。反观汪苏泷,早年虽被贴上 “网络歌手”“口水歌” 的标签,却凭借持续不断的创作实现口碑翻盘,如今 “有才”“接地气” 成为观众对他的核心印象,早已摆脱了当年唱《小星星》的青涩标签。

张碧晨的唱功从未被真正质疑过。从《好声音》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到《年轮》《凉凉》等爆款 OST 的持续输出,她的嗓音条件与演唱功底在同龄歌手中堪称佼佼者。但问题在于,她的音乐作品严重依赖外部供给,自身缺乏创作能力,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的几年里,大量优质 OST 资源向她倾斜,让她轻松维持着高曝光度;可当影视市场遇冷,OST 需求锐减,没有原创作品储备的她立刻陷入 “歌荒” 困境。近三年来,除了少数影视剧插曲外,张碧晨几乎没有能引发广泛讨论的新歌,演唱会只能反复演唱旧作,自然难以留住粉丝。这种 “靠天吃饭” 的模式,注定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乐坛长久立足。

汪苏泷的逆袭之路则完美诠释了创作力的重要性。出道初期,他的作品因旋律简单、歌词直白被诟病为 “口水歌”,《小星星》《有点甜》等歌曲虽流传度高,却难登 “大雅之堂”。但他并未被标签束缚,而是坚持每年推出原创作品,从旋律创作到歌词撰写全程参与。《年轮》《一笑倾城》等影视歌曲展现了他驾驭不同风格的能力,《大娱乐家》《联名》等专辑则彰显了他在音乐性上的探索。更难得的是,他的创作始终贴近生活,歌词里藏着年轻人的喜怒哀乐,旋律朗朗上口却不失巧思,逐渐打破了外界的偏见。如今提到汪苏泷,观众首先想到的是 “能写能唱” 的创作型歌手,而非单纯的 “网络歌手”,这种认知转变正是源于他源源不断的作品输出。
创作力对歌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作品储备上,更关乎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张碧晨依赖他人创作的模式,使得她的音乐风格始终被局限在 “OST 式抒情” 的框架里,难以形成独特的个人标签;而汪苏泷通过创作不断拓宽边界,从校园情歌到国风古韵,从电子舞曲到城市民谣,风格的多样性让他吸引了不同圈层的听众。